聚会资讯-友汇聚帮
联系我们

天津大学:恩师教诲 永生难忘——缅怀恩师曹楚生院士

2017-12-04 12:54:21      点击:

2017年11月19日,我的恩师曹楚生院士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走完了一位伟大水利人光辉的生命历程。


惊闻恩师逝世的消息,我悲痛万分。回顾往事,向先生学习以及与先生共事已有32年。在32年的漫长岁月中,先生对我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个水利人如何爱岗敬业、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回忆与先生相识相交的点滴,我总结几条成文,以此缅怀先生并传承先生的工匠精神,鼓励自己,影响后人。


激励年轻人尽快成长


和先生相处始于1985年,与他一起工作总是辛苦并快乐着。出差的路上,他总会滔滔不绝,讲自己大学时代如何刻苦学习,解放初如何主动放弃上海的舒适生活到条件艰苦的水利工地去,困难时期如何忍饥挨饿还带病坚持工作。先生的话语幽默风趣又富有哲理性,使旁人受益匪浅。


1994年,我开始担任项目设计负责人,有次先生问我:你今年多大了?我说32岁,他老人家说,小武啊,太晚了太晚了,我28岁已经去水电部西北院当总工程师了,你要努力啊。先生的几句话说得我无地自容,发誓从此要加倍努力,好好工作,干出成绩来。从那时起,我不仅更加努力工作,同时还注重自己的全面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快的进步。三十而立,其时是我人生的重要阶段,先生的激励对我后来的成长以及如今取得的这些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搞工程设计要有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


1985年6月,我承担了一座大型水库重力坝的坝基稳定计算工作,该工程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需要用空间分析方法才能解决问题。接受这项任务后,我心里压力很大,经过翻阅大量资料并认真研究,推出了系列公式对坝基稳定进行了计算。在第一次向先生汇报计算结果时,心里十分紧张,害怕因工作做得不好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然而先生听了我的汇报,却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对我说:你的工作做得不错,我在1958年黄河上建坝就采用了这些方法,看来我们很有缘分,你有钻研精神,要继续发扬,但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够的,你必须还要有创新精神,否则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当时先生的这些话,对我既是积极鼓励,也是善意批评,至今仍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使我在后来的设计和科研工作中,始终保持了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和先生一起,每一项工作都有创新成果,我们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金奖、省部级优秀设计金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发明专利金质奖达12项。


在调入天津大学工作后,我时常向学生们讲起我和先生之间的渊源故事,要求他们要努力、要奉献,时时都要有创新意识,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要有创新成果。如今我在天津大学工作快10年了,培养的毕业生已分布全国很多地方,他们的工作都干得很出色,我想这都是先生的设计理念和科研思想影响并得到传承的结果。


水利人就是不能怕吃苦 否则一事无成


1994年冬天,我和先生及其他同志一道乘车去河南省参加一个重要的工程技术研讨会,当时我们单位的汽车质量还很差,也没有高速公路,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要走三天。在行程的第二天晚上途径河南省新乡市,路上突然起了大雾,汽车寸步难行,经再三努力总算在附近找到了一个马车店。我进去一看,店里面的住客都是赶马车的人,抽烟的、喝酒的、还有睡觉打呼噜的,再看那床上的被褥,估计有几个月都没有换洗,气味十分难闻。出来后,我把店里的情况向先生作了汇报,说那里太脏没法住,当时先生批评我说,搞水利的人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能有大出息?


就在那天晚上我们一行8人都住在了那个马车店,至今我还记得当晚每人的消费是住宿5元、一碗清水面1.2元。在那顿晚餐期间,先生给我们讲了他过去吃苦耐劳的故事,告诫我们年轻人要吃得起苦才能干成大事。他说,我们今天住在这里就是为了明天能尽快赶到工地,尽早了解第一手资料,开好研讨会,为工程建设给出好的指导意见。先生吃完了大大的一碗面条,讲完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躺在大通铺上就睡着了。他的言行使大家深受感动,在回想先生的故事和周边震耳欲聋的呼噜声中,我们也逐渐进入了梦乡。


后来我跟随先生对这项工程进行精心设计、大胆创新。该工程获得了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水利部优秀工程设计金奖,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对真理要坚持原则 对技术要精益求精


1995年,潘家口水库大坝出现了漏水问题。对于裂缝的处理问题,国内知名专家形成了两种意见,一是把水库水位降低25米进行处理,而先生则主张进行水下修补。


降低水位修补裂缝,工程质量容易保证,但缺点是要弃水3亿立方,会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水下处理裂缝,无需降低库水位,从而可避免因弃水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但这一技术在国内尚无先例,裂缝修补质量也恐难以保证。


专家研讨会从上午开到下午,从下午开到深夜,双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最后,先生以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我们团队的精确计算分析,说服了与会专家,使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见,形成了统一的会议纪要。在这次研讨会上,先生渊博的知识和坚持原则、为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


按照先生的设计方案,水下裂缝处理取得圆满成功,仅仅投资三百万元就使大坝恢复了安全运行,为天津人民保住了3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也为我们国家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后来这项新技术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从该工程的成功可以看出,认真钻研技术,坚持真理对于搞好水利工程建设,为国家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是何等重要。


要干好水利工程必须要深入现场进行调研


先生主持每一项工程设计,都要亲自带队到现场反复调研,不怕苦、不怕累,他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能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2006年,先生主持了自己一生中最后的一项水利工程设计,当时老人家80岁了,腿脚已不灵活,大脑的记忆力也不如以前。该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一个深山区,路途遥远,山路崎岖,草丛中时而还会有毒蛇出没,先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舟车劳顿,爬上爬下,详细研究现场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个十分陡峭的岩壁上,他发现有一个长满杂草的条带,就让我看看这里为什么会这样。我仔细一看说这是一个断层破碎带,先生说对的,如果我们不攀爬到此,怎能发现这些对工程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呢?老先生的言行让在场的所有人敬佩不已。


在返回宜昌的路上,老人家反复教导我们,搞水利工程一定要深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要调查研究、认真解决每一项技术难题,否则会给工程埋下隐患,对国家是无法交代的。


2014年5月,老先生已是88岁高龄,他向我提出想去解放初曾工作过的海南省松涛水库看看,我答应了先生的要求,陪他老人家参观了这座重要的水利工程。在现场,先生看到自己亲手设计的水库工程能发挥如此大的效益,心情非常激动,多次告诫水库工作人员要搞好管理,同时要与时俱进,对水库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发挥更大的工程效益。


在我开车从松涛水库返回海口市的路上,先生要我把他的现场照片整理一下,托人打印出来,他说我老了,已经不能工作了,但我可以在家里看这些照片,回忆自己的工作历程,还能为年轻人总结出来一些有用的经验。当时,我对老院士肃然起敬,一个伟大的水利人,在耄耋之年力难从心的情况下,仍是一片丹心,为自己的事业奉献毕生精力,人老心不老。


先生的卓越成就、非凡人格魅力以及高贵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我拙笔难于尽书。如今,恩师已离我而去了,我要把与恩师相处32年间,从他老人家身上学到的宝贵知识和精神财富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同时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永远向我的恩师曹楚生院士学习,一定要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自己的母校天津大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