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资讯-友汇聚帮
联系我们

校友捐赠连续三年位居高校前三甲,武大人为何热衷向母校捐赠?

2017-12-03 12:00:21      点击:

无论是政府主导,或是民间力量的自主爆发,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狂奔突进。其间,中国企业家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算得上绚烂夺目。他们中的一支重要且愈发重要的力量,是出身大学,在学校中找到或明确了价值追求的读书人。

在读书人的商业世界中,商业逻辑从来不是全部。将商业上升到人文高度,有所选择,有所坚守,借商业关照社会,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和选择。事实上,越来越多地,我们看到他们广泛涉足非营利领域,贡献其商业财富,也贡献其商业智慧。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像文明的一丛明火,迎来送往,给来者能量,也给来者温度。只要有人愿意,出发远行时,他可以视这丛火为寄托,并用它引燃手中之炬。

武汉大学,历中国百年兴衰,有置身永恒人性之上的文统、学统,薪火相传,英杰辈出。《中国慈善家》本期封面专题中,此五位武大校友均是在中国商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家,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改善社会的愿力、能力和作为,无论在商业建树中,抑或商业之外的社会参与和投入上,他们至今明亮着与母校武大高度统一的人文气质。他们以出身武大为傲,同时,也让武大引以为傲。他们,同属“武大帮”。
从中国古代四大商帮晋、徽、潮、甬开始,地域商帮绵延至今千百载,他们分化、融合、消失或萌发,虽不断演变,但本质并无不同。他们怀着乡愁从家乡走出,在外相互帮扶,同升同达,他们念着“苟富贵勿相忘”,达则济馈一方乡土。

随二十世纪一叶翻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随之开启。大学,有别于地域乡土,成了知识分子们的精神故乡。出发时,他们不必怀有乡愁,因为大学能给的是知识和人文熏染,他们都带得走,他们也不必担心忘记彼此,有相同价值追求的人,总会在途中相遇。他们不再只是回报乡亲父老,同时也将资源与智慧投入到更大的公共空间里。
从地域纽带到精神纽带,大学商帮像某种进化,或许会成为未来中国商帮的主流形态,现在,他们很可能正在萌芽。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网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武汉大学校友累计为母校捐款16.41亿元,位居中国高校校友捐赠排行榜第三位。以第五套百元人民币的规格来计算,这笔钱重18.87吨,如果将其一字排开,长度约为2543公里—这大约是北京到拉萨的直线距离。

据统计,累计为武汉大学捐款最多的五位校友分别是: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1.47亿元);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1.14亿元);武汉当代集团创始人艾路明、周汉生等(1.02亿元);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1亿元),以及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振华(6000万元)。仅这五位校友,就为武汉大学共计捐款5.23亿元。这些款项,有些被用于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有些被用来设立奖学金、资助科研项目。
“他们都是很成功的企业家,是武大的骄傲。”同样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正隆保险董事长、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蹇宏在说起这五位企业家向母校捐赠的善举时,这样评论到,“我们曾在聊天时说起,一家企业做成一个百年老店是很难的,但把一所大学建成千年大学则是有可能的。他们几个人认为,作为武大的毕业生,用这样一种方式回馈培养过自己的母校,是一件很荣耀的事。通过捐赠,让他们在离开母校后,又重新得以和她联系在一起;同时,他们也希望这种对学校回馈的文化,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继续传承下去。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人,这个人叫沈祝三,我想“毁家兴学”这四个字来形容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1930年,沈祝三通过招标,以较低的价格承担了武汉大学新校区的新校舍的建设。

当时沈祝三在武汉已经是久负盛名,承建武汉大学的新校区再合适不过了。

在接手过这项工程之后,各种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让他几乎破产。为了按时保量的完成工程,他将自己名下的多个产业抵押到银行,继续建设校区。

武大学子对母校的感恩与回馈,大概发源于此吧!
也许,武大校友对母校的捐赠行为,恰似一团燃烧的火焰,当它被点燃后,就再也不会熄灭—当回馈母校成为更多武大学子的共识,它只会愈燃愈烈,愈燃,愈亮。